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98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金融开放”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作者: 

12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98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联合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金融开放”。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

肖耿教授首先做主题演讲。他指出,香港作为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风险吸收能力强,在中国金融开放中发挥着吸铁石的作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因素。双循环格局下,内循环以人民币在岸市场体系的“河水”生态作为基础,外循环依赖以港币为基础的“海水”生态,两者通过企业双总部、大湾区建设等方式相互连接。

金融开放需要制度创新,包括深港合作和城市大湾区合作。应建立深港深度合作经济特区,在香港划出实体片区,在深圳开放虚拟片区,利用数字化技术按照市场主体进行精准监管,采取白名单制度进行试点。通过双总部使香港扩容,提升大湾区的竞争力、营商环境和国际化水平,使深港从竞争关系变成互为股东,通过深度合作和捆绑式互补实现多赢发展。

企业双总部的关键在于发挥香港体制优势做大外循环,核心在于港币。港币拥有完整的贸易和金融体系,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本质上是离岸人民币,是外循环中不可替代的软资产和软实力。应将港币作为中国第二货币,充分发挥监管媒介功能,推动人民币和港币体系相互嵌入,改善海外资产安全性,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随后,鄂志寰首席发表了演讲。她表示,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支持香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竞争优势,建设八大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动能、发展科创产业、提速北部都会区建设,持续改善民生。重点是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等优势,弥补香港经济发展的短板,提升科创产业优势,加大中华文明推广。成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引入优质企业、家族办公室和人才,结合产业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关系到香港经济发展动能的根本性问题。

特区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及政策,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经济总量优势,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的GDP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科技水平及高端制造业具有突出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区域发展战略日趋完善,将更好地助力香港发展。跨境金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理财通在大湾区进行试点,实行跨境资产管理的联动合作机制,深港通在大湾区率先推出并不断深化,推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升级。

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加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形成“双城三圈”,从根本上改变香港南重北轻的城市格局。香港加快实现硬联通,建设港深创科园。香港将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支持国家崛起的能力,在国家新一轮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人:林柏帆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