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周月秋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之“解读十九大报告系列”讲座,谈“十九大后的金融布局”

时间:2018年01月11日 作者: 
2018年1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系党支部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89期(解读十九大报告系列第9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周月秋担任此次主讲嘉宾,以“十九大后的金融布局”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IMI所长张杰,学术委员赵锡军,研究员熊园,副研究员姜楠、蒋博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本期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主持。 图片2

(讲座现场)

图片3

(蓝虹主任主持)

图片4

(周月秋博士演讲)

周月秋博士首先阐述了十九大关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及未来目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给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即按照新时代强国战略“三步走”路线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同时,金融的角色也逐渐变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因此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周月秋博士分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三个问题:第一,金融供给不足,从需求角度看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从供给角度看供给能力提升速度赶不上需求改变速度;第二,资金效率下降,对脱实向虚提出更高要求;第三,绿色融资缺口大,绿色金融体系待完善。面对这些可能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些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包括支持供给侧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等。他表示现阶段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基础性的成就,将随着金融深化改革不断利于社会。 图片5

(张杰所长点评)

在圆桌讨论环节,张杰所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周月秋博士非常精彩地回顾了我国金融的发展历程,精炼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前注重速度和规模,现阶段更强调提高质量。这两个阶段对银行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要针对不同阶段的金融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中国依靠外援融资的趋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所以去杠杆的要求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顺势而为。 图片6

(赵锡军教授点评)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也针对周月秋博士和张杰所长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对周博士关于“十九大”后金融布局的观点表示赞同,肯定了张杰所长的观点,并指出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巨大前景。 图片7

(其他部分与会嘉宾)

周月秋博士,1983至1990年在河南金融干部学院工作,先后任教研室副主任、科研室主任;1993年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后,历任资金营运部副总经理、基金托管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资产托管部总经理。2014年至今,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证券市场、银行改革与发展及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出版多部著作,在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十九大胜利闭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要内容备受关注,为我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影响深远。为深入学习和解读十九大报告相关主题,大金融思想沙龙拟邀请30余位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实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举办“解读十九大报告”系列讲座。

(新闻:薛晓诺、李欣怡)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