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71期:“监管沙盒”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应用
12月18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协办的“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14期)暨“全球监管科技合作网络”学术沙龙(第4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主题围绕“‘监管沙盒’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应用”,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朱太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科技部负责人单剑锋做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邱志刚、百信银行副CIO于浩瀚等专家参与了研讨。沙龙由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阎淬主持。
朱太辉副院长首先发表题为“监管沙盒的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和未来演变”的主题演讲,提出虽然“监管沙盒”在各国的实践各有侧重,但在设计主体、适用对象、评估标准、评价主体、风控和测试退出安排等方面已经表现出共性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监管沙盒的本质内涵与国际经验。金融监管沙盒是一种创新监管机制,基本含义就是为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真实测试环境,对创新活动实施全程监控和最终评估,符合条件时再向社会和市场进行推广。监管沙盒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应运而生,初衷是在让金融监管机构更好地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了市场机构创新的合规成本。从各国监管沙盒实践探索来看,监管沙盒设计和实施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范式,各个国家的监管沙盒在设计主体、适用对象、评估标准、评级主体、风控和测试退出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但也出现了一些共性发展趋势:实施主体上主要由中央层面金融监管机构负责;适用对象上对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同时开放;评估标准上制定了明确的准入标准;评估主体上监管当局单一主导或评估专家委员会不限;风险防控机制和消费者保护上设置了多道风险防控机制;出盒安排上有明确的牌照/许可衔接或者试验终止机制。
第二,中国监管沙盒实施成效与优化方向。中国监管沙盒在试点地区、项目数量、测试主体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覆盖到的技术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中国监管沙盒的设计实施与竞争中性原则、技术中性原则的有机协调;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监管中中央监管机构—地方监管机构的分工协调,以更好发挥监管沙盒的作用;三是在总结已有测试经验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监管沙盒指南或规章,提升监管沙盒设计实施的便捷性和规范性。
第三,未来监管沙盒发展需拓展关注的问题。在监管沙盒的未来发展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拓展解决:一是在沙盒作用上,从推动金融科技负责任创新到改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良性互动,以及最终提升金融科技公司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二是在测试项目,从聚焦技术应用和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质效,到未来更多关注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提升金融体系服务的质效;三是在应用领域上,从促进金融科技负责任创新,升级迭代到测试和推动金融政策优化和金融监管工具创新。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和完善金融科技监管的政策框架,监管沙盒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推广有需求、有空间。随后,单剑锋先生也对此发表了主题演讲。
研讨环节,尹振涛主任提出,监管沙盒的未来推进方向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实现国家监管部门的沙盒机制与地方性沙盒试点的配合。未来应该实现我国监管沙盒两种形式(一种在中心城市与发达地区推进,另一种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为主要依托)的协调配合,国家监管部门制定政策,地方发挥技术优势,协同推进监管沙盒工作;第二,探索“沙盒”在技术创新方面新的应用场景。应该探索更多的沙盒应用场景,纳入更多客户,特别是纳入一定数量的C端用户进入沙箱测试,有助于沙盒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做好企业“出盒”后与所属监管部门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的退出机制,并需解决当项目通过沙盒检验,可以投入应用后,如何与所属监管部门衔接的问题。
邱志刚副教授在研讨中从金融科技角度看监管沙盒,指出监管沙盒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争议性的技术迭代。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和收益是共存的,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方面,大数据是金融科技的支撑和核心,但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大数据的使用需要边界,要兼顾商业价值与个人隐私保护。例如,在区块链技术升级方面,可以使用加密计算技术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共享数据。而在国家监管方面要提倡包容性监管,不可一刀切,这也是监管沙盒的意义之一——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取舍。NFT技术具有较好的前景,它是数字世界资产所有权的映射,可以为数据所有权问题提供指引,例如,如何划分技术创新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监管。监管沙盒可以与学术界开展合作,如果有监管沙盒的项目开放数据,学术界便可针对政策有效性等主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有助于实务领域和监管体系的完善。随后,于浩瀚先生也在研讨中发表了观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在研讨中提出了“科技创新和监管如何在离岸市场上付诸实现”的问题。对此,朱太辉副院长、单剑锋先生分别做出解答,发表了各自的见解。随后,丁剑平教授又简述了上海离岸金融的发展状况,关注着如何借鉴伦敦等地的监管沙盒模式,并将其稳健地应用到国内场景。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张哲铭
观点整理:刘嘉璐、薛舒宁、田歌
监制:商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