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主讲“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格局和启示”
时间:2019年10月10日 作者:
5月18日上午9点,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2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举行。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室主任肖远企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格局和启示”的演讲。国际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执行董事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中国神华集团董秘黄清,中国华录集团副总经济师杨新臣,蚂蚁金服公共事务部总监王子文以及IMI研究员程庚黎、林楠、刘红伟、田昕明、余婉婉、甄新伟等参与研讨,沙龙由IMI副所长宋科主持。
首先,肖远企先生概括了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格局。他指出,虽然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格局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但是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度、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国际货币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业务与机构、金融领先因素、风险管理和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肖远企先生分析了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路径和动因。第一,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是金融体系变革的基础动能。第二,金融自身规律推动金融功能的演进,是推动金融体系变革的内因。第三,危机导向是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特征。危机的爆发和教训的总结,都对塑造新的框架体系起着重要的倒逼作用。第四个动因是地缘政治博弈和平衡。国际金融体系的塑造与其背后的政治权力的博弈也密不可分。
基于对国际金融体系演变规律的分析,肖远企先生提出了国际金融体系演变带来的启示。他认为,想要认清、把握和塑造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其中,经济实力、法治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关键因素,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既能代表金融发展方向、又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中国方案。
最后,肖远企先生就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几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第一,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持续性问题。第二,2008年危机以来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效果。第三,全球产业链和贸易格局变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
在嘉宾点评环节,魏本华表示,可以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入手,进而影响国际金融体系格局。他指出,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争取在一篮子中的比例超过日、英,这将是为货币治理体系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次,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积极谋求世行行长、IMF总裁的席位。最后,应该在高层治理方面不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说服力、影响力的方案。
瞿强表示,国际金融体系的内核和应该是货币体系,金融业务、机构、治理都是围绕此建立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确立和更迭带动的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模式的变化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历史惯性、市场政府间平衡等因素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也是目前应当关注的。这对于后续研究美元霸权地位的保持预判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张之骧着重关注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作用和国内监管调控的作用机制。他表示,国际上一切问题,最终都要归结于一国软实力、硬实力上,所以这一定是所有工作的核心。而针对中国国的多重目标监管,一定要不断完善传导机制,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达到其他调控目标,形成规范、广泛、有效的监管体系。
会议最后,就与会嘉宾提出的金融科技优势发挥、监管政策对冲市场波动等问题,肖远企首席做出了细致解答,并表达与大家一起进一步探讨的希望。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原文链接】http://www.imi.ruc.edu.cn/?p=68194&preview=true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