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8期)”主讲“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时间:2019年05月17日 作者:
4月14日下午2点,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8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发表了题为“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的演讲。IMI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出席会议。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主持本次会议。
[caption id="attachment_6722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沙龙现场[/caption]
王永生秘书长的讲座主要包括“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不同发展阶段;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等内容。首先,他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性质为切入点,明确了“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并非单纯的沿线古国货币,而是既实现货币职能又体现了文化交流共通现象的货币。
[caption id="attachment_6722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主讲人王永生[/caption]
接着,王秘书长指出,丝绸之路钱币受沿线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以及丝绸之路本身发展影响,因而展现出了阶段性,但这些阶段又有相互融合之处。这四阶段分别是东传、东币西传、伊斯兰化、回归东方。
之后,王秘书长介绍了五铢钱、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他指出,这两种货币都曾在丝绸之路的沿线被大量流通使用并成为标准货币被诸多国家地区仿铸,这都表明圆形方孔的形制及货币单位“铢”已被日本、越南、回鹘、高昌等地普遍接受。
最后,王秘书长总结道,历史表明中亚地区在伊斯兰化之前曾有过流通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时代,五铢、开元通宝都在其中发挥过重要的国际货币职能,并且为后世的钱币奠定了基础样式,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是具有必然性的。
主持人涂永红教师表示,以往人们对比经济实力倾向于与现代大国横向作比较,王秘书长则通过此次演讲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纵向视角,在上溯三千年的历史中,有近千年中古代中国的货币处在高度国际化的地位。这让我们对货币研究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caption id="attachment_6722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张杰所长[/caption]
会议最后,张杰所长表示,王秘书长的演讲从钱币微观的角度入手,探讨了重要的宏观命题,并将历史和现实逻辑串联起来,谈到了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这是十分精彩而且具有现实价值的。同时,他还提出希望进一步讨论研究在西域地区流通的中国货币是否可以归入国际货币、古中国参与到国际货币流通究竟可以追溯的什么时期、为何我国长期使用铜作为铸币材料而非西方的金银等深有意义的问题,为王秘书长的讲座提供了视野方面的补充与延展角度。
[caption id="attachment_672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会后,张杰、王永生、涂永红合影[/caption]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