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赵雪情博士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主讲“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货币格局”
3月24日下午,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2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三楼3306顺利举行。特邀中国银行研究院赵雪情博士主讲“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货币格局——基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芦东担任点评嘉宾。
赵雪情博士主讲
赵雪情博士首先介绍了全球金融与货币格局,主要阐述了近期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格局的份额占比,包括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或资产规模,进而阐述了当前的国际货币格局。她指出,目前的国际货币格局,还是以美元和发达国家货币为主体的非均衡格局。
随后,赵雪情博士介绍了疫情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在疫情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危机的时刻,全球开启了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浪潮,财政政策空前扩张,与此同时出现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的经济严重背离的情况,全球的债务亦急剧攀升,新兴市场面临着资本流动风险。她指出,在疫情期间流动性危机虽然告一段落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如被动交易、对冲基金、指数基金,金融机构内在的结构性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故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增大了。她还指出不管是否面对危机,全球金融格局和货币格局还是以美国经济和美元为主导,美国和美元拥有特权,而在在美元主导体系下,新兴市场与美国经济金融周期是捆绑的。
接着,她指出美元开始步入了下行周期。从疫情暴发以来,美元指数大起大落,3月创下新高后在震荡中开始趋于下行。她认为美元汇率和它的国际地位是直接相关的。她从长期和中短期来判断美元的走势,认为从长期看美元步入下行周期,而中短期来看,宽幅震荡,中枢下移但幅度有限,美元国际惯性仍存,地位难以在根本上撼动。
最后,赵雪情博士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她根据数据得出,人民币国际化在疫情冲击下逆势前行。接着她指出了疫情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其中主要包括美元国际垄断地位难以动摇,中短期内或将进一步强化;全球反华情绪上升,损害人民币国际接纳度;贸易与投资形势严峻,影响人民币国际使用载体;相较美元、欧元而言,人民币流动性供给增长较慢,在全球货币大放水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受限以及人民币国际循环路径尚未健全,在疫情冲击下可能进一步断裂。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战略机遇期,原因有三,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根基;第二,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动能;第三,数字化革命为人民币国际化另辟赛道。最后,她总结了“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破解四大难题,一是打通人民币政策阻碍,二是推出更多的人民币对小币种金融产品,三是联通东道国金融市场,四是探索开辟特许通道。
芦东老师发表点评
芦东老师对讲座作出了总结点评,并从重建理论和回溯历史的方法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货币的职能以及1870年到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得出了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以美元为主导地位,人民币能发挥国际货币职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结论。
问答环节中,有学生提问了对财政货币赤字化的看法,赵雪情博士指出财政货币赤字化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对于利率、通胀以及很多因素的限制,从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论或者市场共识来说,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特别实用的状态。随后赵雪情博士和芦东老师就美元汇率预测,货币替换和货币互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据悉,“陶湘国际金融讲堂”是在陶湘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们倡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讲堂”每年举办12讲,讲座内容立足大金融范畴,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围绕国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银行监管、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银行发展战略、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跨国并购、国际基金运作、衍生品交易、国际融资租赁、跨国银团、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国际金融领域。“讲堂”聘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讲授专业知识,旨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理论功底、卓越国际金融管理素养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做出贡献。
李宇钒/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