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崔喜苏博士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主讲“新时期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理论与实践”
11月22日下午,“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0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行业管理处处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产业金融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崔喜苏博士出席并发表题为“新时期商业银行产业金融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做点评发言。讲座由IMI副所长涂永红主持。
崔喜苏博士十分强调银行在产业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她指出,银行在产业金融中的理念并非一味规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创新等形式来化解风险。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产业金融作为中国一种新的业态和一个重要的产业战略、产业政策,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目前而言,我国的产业尚未与金融达成有效链接。
制造业是我国第二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占比达到80%。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其曾一度承接大量国际制造业业务。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此类业务逐渐转向东南亚地区,我国则主要形成自身产业链,有利于增强我国制造业独立性,减少依赖。银行需要在第一二三产业内部进行调整,不断对行业进行优化和改善。崔喜苏博士提出,金融从业者在产业金融中的工作是“信用中介”,需要在时刻关注每个行业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因此,金融从业者应当拓宽知识面,通过学习、实习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行业运行,更好推动产业金融运行。
此外,国家许多政策方针也与金融行业紧密相关,金融从业者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动向分析接下来的信贷投向,因而金融从业者也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技术改进升级、淘汰过剩产能,银行主要功能则是逐渐撤出给予落后产能企业的资金,通过金融退出的方式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崔喜苏博士指出,我国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产业基础的高端化都要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逐步降低对国外产业链供给体系的依赖,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动态的、全方位的支持。
接下来,崔喜苏博士为同学们从行内政策工具的角度讲解了如何依据国家政策将银行内资金分流至各个行业和企业,还提出创投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在企业发展各个阶段中各自发挥了不同作用,银行也为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崔喜苏博士认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的需要,即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未来五年是产业金融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此,产业金融需要做到四个协同:政策协同、经营协同、生态和平台协同。
此外,崔博士还对参与讲座的同学们提出大学期间多调研、多实践、深入实际的建议,并指出这有利于建立行业和产业思维、培养专业素养,从而更好明确未来方向。
崔喜苏博士的演讲结束后,胡波教授对其演讲作点评发言。他指出,第一,学习和研究产业金融的意义在于端正金融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理解产业的意义在于要根据不同产业的融资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更好促进产业发展;第三,要更多地学习金融分析的基本功,理解好、处理好实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第四,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应当聚焦于产业的需求,关注产业与金融间的交互和协同。
据悉,“陶湘国际金融讲堂”是在陶湘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们倡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讲堂”每年举办12讲,讲座内容立足大金融范畴,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围绕国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银行监管、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银行发展战略、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跨国并购、国际基金运作、衍生品交易、国际融资租赁、跨国银团、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国际金融领域。“讲堂”聘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讲授专业知识,旨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理论功底、卓越国际金融管理素养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做出贡献。
彭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