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文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主讲“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机制和教训”
3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举办的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8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商学楼0208教室举行。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先生就“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机制和教训”和大家进行了探讨。本次讲座由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芳担任主持。
(王芳)
范希文首先从金融危机的影响讲起,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图标和数据说明了GDP的大幅下降和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以及股市暴跌和银行的大面积倒闭等。通过一系列指标,例如VIX指数、风险溢价等反映出当时的美国金融市场的剧烈的波动性和枯竭的流动性。并指出今天美国经济仍然承受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范希文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危机发生之初美联储反应迟缓,对于危机的严重性的影响程度预测不够准确。第二,在监管上,当时的巴塞尔协议II鼓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更快发展,但是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当时推出了战后的首次超低利率,导致杠杆开始上升,杠杆的过度使用也摧毁整个经济的根本。
最后,范希文从房价和金融创新两个方面阐述了危机的发展和演变。在房价方面,由于金融危机之前过多投机性资金进入房市,房价一路攀升,银行过度放贷,推出了很多新型的住房贷款,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导致危机发生后很多贷款无法收回。在金融创新方面,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对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预期预估不够准确,危机出现后导致了大量的损失。范希文认为中国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金融危机。
(范希文)
据悉,范希文博士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小区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兼职教授。回国前,范博士曾任纽约瑞迪安资产保证公司资深副总裁兼风险分析模型部总经理、纽约法国巴黎银行主营撮合业务部首席信用风险官。曾与与孙健博士合作在中国出版《信用衍生品理论与实务:金融创新中的机遇与挑战》一书。 “陶湘国际金融讲堂”是在陶湘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们倡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讲堂”每年举办12讲,讲座内容立足大金融范畴,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围绕国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银行监管、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银行发展战略、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跨国并购、国际基金运作、衍生品交易、国际融资租赁、跨国银团、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国际金融领域。“讲堂”聘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讲授专业知识,旨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理论功底、高超国际金融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做出贡献。
文/李景瀚
摄影/李景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