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第4期总第41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雨露:“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

这里的所谓经济和金融 “新常态” (New Normal),是泛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08—2012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 ,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共同面临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低水平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表面上看是以金融稳定和经济高增长为特征的所谓“大稳健” 时代的终结,但本质上却是对危机之前长期积累的金融失衡的一种被动式的集中调整

李艳丽、邓贵川、李辰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测 ——基于损失函数和DM检验的比较分析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越来越大,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测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有文献都只通过单一的模型来预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我们无法据此确定哪一种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本文选取常用的预测金融资产波动率的指数平滑模型、ARCH模型和GARCH模型,采用动态时间滚动窗口技术,对2005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进行了拟合和样本外预测,并通过损失函数的计算和DM检验方法比较了各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样本外预测能力。结果发现,相对于ARCH模型和GARCH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具有最优的波动预测能力。

汪莉、王先爽:央行预期管理、通胀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

自“预期管理”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在降低经济不确定性、减少通货膨胀及其预期波动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然而鲜有研究对预期管理的金融稳定效应进行解释。为此,本文通过通胀预期和央行预期管理信息的引入,在“信息粘性”模型基础上估算出了我国通胀预期的波动数据并以此考察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对通胀预期波动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2007年以来我国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在降低通胀预期波动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且在危机时期更为明显;因央行预期管理政策而降低的通胀预期波动幅度与银行风险承担间总体呈现倒“U”型关系;通胀预期波动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银行货币政策预测能力的提高更有可能在非危机时引起风险低估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因预期管理政策而降低的通胀预期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间关系的临界值也存在差异,上市银行更有可能落入倒“U”型曲线左侧的上升区间。因此,央行预期管理政策需要在熨平经济波动和维持金融稳定间进行权衡并兼顾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

董华平、 干杏娣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传导效率研究——基于银行业结构的古诺模型

本文在构建银行业结构影响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传导效率的古诺模型基础之上,通过选取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2000年至2012年共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运用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的传导效率。且采用不同的银行业结构衡量指标及对扩展的动态实证模型进行系统GMM估计保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苏 治、尹力博、付 萱公众预期与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效应——来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证据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特别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中的核心作用。为了分析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QE)的冲击效应,本文建立了一个投资者具有异质性信念下的理性预期均衡资产定价模型,并结合大宗商品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论表明,当经济中发生外生事件时,由于异质性预期的存在,资产价格的变化对于政策变量的敏感程度将随时间降低,货币政策规则趋于无效,此时相机优于规则;而从长期看,基于适当的相机货币政策引导和公众的学习效应,异质预期能够不断向理性预期收敛。随着公众一致性预期的形成,相机的货币政策趋于无效,此时中央银行可以重新转向传统的货币政策规则。基于事件研究法,实证部分全面分析了QE政策的推出和退出对国际大宗商品资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QE作为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项相机型货币政策,在公众异质预期存在时能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而随着市场一致性预期的形成而趋于失效。上述结论对货币政策“相机与规则”之争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亦对货币当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陈超、魏静宜、曹利中国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进行盈余平滑吗?

本文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盈余平滑行为。我们发现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下一期不良贷款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被用来作为盈余平滑的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银行均有较强的盈余平滑动机。对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或发行总量越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越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郭 品、沈 悦互联网金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通过构建植入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模型,本文剖释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文本挖掘法”合成的互联网金融指数,结合2003—2013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加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且该效应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表现具有异质性,相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响应更为稳健与审慎。因此,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外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王彬:资本项目开放、汇率政策与资产价格

本文首先基于一个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汇率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变化、汇率波动对资产价格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汇率管制程度的调整,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变化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效果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基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资本项目开放对发达国家资产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汇率稳定则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市场发展显著有利。考虑到当前世界各国实行不同程度的资本项目开放,维护汇率稳定对资产市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显现,这在新兴市场国家尤为突出;此外,实证还考察了经济基本面与货币金融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本文认为,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多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与资产市场受到冲击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应当审慎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同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空间,使之尽早稳定在合理的均衡汇率区间,这对于我国资产市场长远发展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第4期总第41期-新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