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任泽平:新时代、新周期
很高兴来到母校,刚才张茉楠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分享,从全球价值链讲,中美贸易顺差,实际上主要是统计上的问题,大家经常讲苹果的案例,出口额那么大,中国只赚了一个中间的加工费,但是把统计都放在了中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袁拉生:中美贸易对美国经济贡献巨大,贸易保护不得人心
近期,特别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反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对中国贸易的扩张质疑不断,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的危险大幅上升。事实上,关于很多中国贸易的负面论调完全是误导。以美国为例,多数客观的经济分析显示,美国从中美的经贸交往中获益匪浅,完全不像特朗普宣称的那样,中国对美进行了经济侵略,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宋科、黄泽清、刘相波: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回溢效应
本文通过建立短期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和SVAR模型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回溢效应。理论分析表明,在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会通过变动外汇储备、国内货币政策以及汇率等渠道对量化宽松政策产生明显的回溢效应。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整体上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存在回溢效应,且中国的回溢效应最为显著。但是,对于日本及欧洲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溢效应并不明显。分变量来看,新兴市场国家GDP的冲击作用及贡献程度均高于其他变量;中国各类变量均存在明显的冲击作用,其中国债收益率和外汇储备规模是短期冲击,GDP和汇率则存在长期稳定冲击。……
王曦、朱立挺、王凯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产价格?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BEKK多元GARCH模型
本文借鉴并扩展现有宏观经济模型,导出含有多种资产价格关注特征的货币政策规则。然后分别将房地产、股票价格以及金融状况指数(FCI)作为资产价格变量,使用包含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BEKK多元GARCH模型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反应,以捕捉货币政策的时变特征。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关注具有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特征;(2)使用综合性的FCI指标,效果要优于使用单一的房价指数或股价指数;(3)货币政策仅在资产价格波动剧烈时才对其进行关注,在其他时期仍符合传统泰勒规则,仅关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分时段检验发现以上结论是稳健的。这说明,央行确实关注了资产价格并体现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特征。……
谭小芬、张凯、耿亚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文基于33个新兴经济体1997-2013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当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时,基本面因素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成为资本流动的主导因素;而当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利差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机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流动的影响相对危机前有所减弱,而且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主要影响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对直接投资影响较小。论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各国政府应当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加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避免资本流动的大进大出对于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
颜蒙:两种冲击视角下中国城乡经济波动福利成本研究
经济波动福利成本的准确测算,一方面能够对经济波动根源的差异化理论做出评判,另一方面也直接关乎到政府对于经济政策的选择。本文基于Lucas福利成本模型, 采用BN分解公式对消费序列进行分解,估计了暂时性冲击和持久性冲击所造成的经济波动福利成本。本文研究证实,持久性冲击所造成的经济波动福利成本远大于暂时性冲击所造成的福利成本,避免不利供给因素所带来的持久性冲击,是增进城乡居民福祉的重要举措,这与当前所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契合。……
吴舒钰、李稻葵:货币国际化的新测度
——基于国际金融投资视角的分析
通过测算非本国投资者持有的主权货币资产总量,本文从国际金融投资的视角研究主要国际货币及全球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研究发现,人民币已于2013年超过日元,跻身全球前五大国际货币的行列,排在其前位的分别为美元、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这五种国际货币资产占全球金融体系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34.2%,33.0%,7.5%,3.1%和3.0%。在基于该指标探索货币国际化程度影响因素时,本文发现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并不取决于该货币资产的潜在收益,而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基本面,包括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经济规模、汇率稳定性等。本文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强的战略指导意义,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需要不断扩大优质的人民币资金池,提高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投资需求;也需要在更为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中构建成熟的危机应急机制等。……
殷明明、陈平、王伟:第三方市场竞争效应、投资效应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算
现有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编制并未考虑市场竞争及投资效应的现状,本文将第三方市场竞争、FDI与中国OFDI区域分布结构引入到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测算中,使用1999-2016年间的贸易和投资数据重新估计了货币篮子的组成;其次,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样本外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基于VAR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的溢出效应模型,利用1999年1月-2017年4月的日度汇率数据,对篮子货币的权重进行了实证估计;第三,运用Johansen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对贸易和投资方程解释能力的角度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发现,引入第三方市场竞争与投资后的人民币货币篮子应由29种货币构成,各货币权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后有显著变化,本文所编制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对贸易和投资方程的解释力更强、因此更为有效。
Jeffrey Frankel、谢丹夏:基于综合计量技术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分析
为能更好的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实际改革进程,本文运用综合计量技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实施改革以来十二年间的真实演变过程。我们发现,除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2010年,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性一直处于不断提高之中,而“一篮子”货币中赋予美元的权重从改革最初的高于0.9逐渐降低到近年来的0.45-0.50之间并趋于稳定。我们特别对“811汇改”后汇率制度的演化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811汇改”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浮动性和市场化程度,之后一系列后续改革措施的出台,体现出 “渐进性”、“稳健性”和“累加性”等诸多特点。本研究不仅分析总结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实际效果与经验,对其他国家的相关改革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