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9年第4期总第74期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王兆星:全面推进新时代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银行业深植实体经济沃土,以改革开放谋求不竭发展动力,行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和传承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良好做法和宝贵经验,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开启新时代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刘璐、丁剑平:货币当局汇率沟通有效性及趋势研究
——基于中美汇率沟通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货币政策操作风格转变得更为透明化,货币当局沟通逐渐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引导市场预期,影响汇率波动的有效货币政策工具。本文选用2005年7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月度及日度汇率沟通、人民币及美元汇率数据, 运用MGARCH双变量模型以及logit二值模型对以下两部分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沟通有效性的联动分析以及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沟通条件和趋势的检验,对中美沟通策略效应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一、我国官方口头沟通倾向于在人民币存在贬值趋势时实施升值意图的口头干预,并对人民币汇率水平产生合意的影响。我国官方口头汇率沟通倾向于在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时实施,我国央行沟通对汇率波动产生削弱的效应,熨平汇率波动,稳定币值;二、美国官方口头干预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变动影响不显著,其汇率水平更大程度地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美国官方口头汇率沟通倾向于在美元币值波动较大时实施,对于其波动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沟通的主体。来自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美联储的口头干预对美元币值波动产生加强作用。这启示我国汇率沟通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起到了有效而显著的作用,我国央行应继续掌握汇率沟通管理预期的主动性,当市场出现相关讨论传言时及时予以沟通引导,有效地发挥汇率沟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纪敏、李宏瑾:影子银行、资管业务与货币调控方式转型
——基于银行表外理财数据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且结构日趋复杂化,不仅加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本文分别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角度,对银行表外理财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金融脱媒理论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确实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了中央银行准确控制广义货币供给的难度,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也因而明显下降。同时,影子银行扩张也使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上升且更不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以委外方式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杠杆投资,更是加大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利差。实证研究还发现,银行表外理的扩张规模,与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弥补货币数量调控的局限,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实现利率并轨,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郑建明、王万军、高凌云:汇率制度与公司投资弹性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1990—2015年42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公司数据以及IMF、RR汇率制度分类数据,深入探讨汇率制度对公司投资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检验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下汇率制度对公司投资弹性影响的跨国差异。研究表明:汇率制度对公司投资弹性产生显著影响,汇率制度弹性越大的经济体,公司投资弹性越小,且这种影响对亏损公司更强烈;汇率制度弹性增大会通过增大公司需求不确定性和削弱公司间学习效应作用于公司投资弹性;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汇率制度弹性对公司投资弹性的负向影响越弱。本文明确汇率制度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以提高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也为政府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供政策借鉴。……

潘敏、周闯、刘姗:预调微调、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与利率走廊机制

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中央银行预调微调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构建利率走廊的作用。研究发现,预调微调在总体上平抑了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同时预调和微调两者对不同期限利率的影响在结构上具有期限互补的特点。预调通过预期引导缓解了中长期利率的波动,且书面和口头两种操作方式的影响较为一致。微调中的常备借贷便利对超短期利率较好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加剧了超短期利率的波动,中期借贷便利尽管总体加大了利率的波动,但不同期限品种的效果差异明显。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预调微调操作总体上能有效平抑利率波动,降低利率走廊运行成本,进而有利于实现构建利率走廊的长期目标。……

陈中飞、王曦、刘宛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基于国际规律的视角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迷局仍未破解。本文使用实际汇率制度RR分类,基于116个国家3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制度和金融三类因素,细分4类国家样本和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段,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充分探讨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经验规律。然后应用8种国际规律定量评价中国1994至2016年间的实际汇率制度安排。研究发现:中国的汇率制度演进都严重滞后于自身国情,汇率市场化乃是大势所趋;当前,应摈弃事实上的单一盯住制度,选择偏自由的管理浮动或者自由浮动制度。最后,将相似国家作为参照,提出中国在货币浮动安排、央行干预行为和外汇收支管理方面的整体改革措施。……

谢建国、贾珊山:公开市场表态稳定了人民币汇率吗?
——基于2014-2017年人民币汇率干预事件的研究

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国家相关机构与发言人先后通过不同场合的公开表态以期稳定市场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公开表态事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过去三年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受预期冲击影响明显,中央银行、国务院等机构的公开表态并没有有效稳定人民币汇率,反而使得人民币汇率有进一步贬值趋势;分样本的分析表明,公开市场表态对“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显著。文章的结果表明,对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管理而言,中国的汇率管理机构应该在加强与市场沟通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实际干预,以提高信号指示的有效性。……

张一林、林毅夫、龚强: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相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大银行在甄别软信息(例如企业家经营能力)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大银行为了防范企业家风险,需要严格要求企业的抵押品数量并施行严格的违约清算。大银行的这种融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但却能帮助大企业有效地节约信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大银行的融资特性与大企业的企业特性相互匹配。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关键在于改善银行业结构,满足中小企业对中小银行的金融需求,发挥中小银行善于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不同规模银行的融资特性以及适合的融资对象皆存在系统性差异,对不同规模银行的监管也应当有所区别和侧重。……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