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1年第1期刊 总第94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李若谷: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下)

本文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研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所对应的潜在GDP增速空间范围是较大的。与潜在GDP增长速度关系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在目前的内外部环境中,潜在GDP增速的空间理论上可能在7%-10%,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陈卫东、钟红、边卫红、郝毅、李梦宇:国际基准利率替代适用性分析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将对各国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客户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各国拟采用的新基准利率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体系存在较大结构性差异。一是新基准利率将由各国独立发布,导致不同货币存在不一致性;二是新基准利率均为隔夜利率,暂不具备期限利率;三是新基准利率都是无风险利率,不包含信贷风险溢价。新基准利率与LIBOR的隔夜利率利差分析显示,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波动性高于LIBOR,且数值普遍高于LIBOR;英镑隔夜指数均值(SONIA)与LIBOR的利差相较SOFR更小,且改革后的SONIA数值普遍高于LIBOR。新基准利率与LIBOR的期限利率利差分析显示,远期定价SOFR比复合SOFR利率波动性小、利差小,且普遍低于LIBOR;远期定价SOFR的1个月期限定价效果好于3个月、6个月期限。针对基准利率替代改革,商业银行应积极跟进监管及市场最新进展,及时梳理自身敞口,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

李小帆、蒋灵多:“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西部地区逐渐走向开放的前沿。本文首先采用简约式估计方法,利用双重和三重差分法证实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尤其如此。其次,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式估计方法,构建了允许国内外贸易和劳动者迁移的空间经济模型,并在地级市层面估计模型参数。校准后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国各地对外贸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的反事实研究表明,由于相对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大幅促进了中西部开放,进而使得中国总出口、实际GDP以及社会福利分别增加了3.397%、0.397%以及0.142%。并且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改善更加明显,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缩小。

宗良、时圆、郝毅:经济周期长度测算:基于投资乘数-加速数模型和中国经济数据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研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金融危机的预测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重大意义。本文在Samuelson(1939)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可变的政府支出和自发消费,构造了更为全面的经济运行动态方程。对方程的数学推导发现,经济周期由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共同决定,而加速数的大小决定了经济运行是否呈现周期性。随后分别对1978—1996年和2000—2017年两个样本区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边际消费倾向有所降低、加速数增大,经济周期长度也从12.8年提高到了19.3年。最后,根据模型提出应对可能出现由投资过热或经济衰退引起的加速数过大而导致经济增长偏离周期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雪莹、王聪聪、向丽锦:政府债务、货币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及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独立性的增强,政府债务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引起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经典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政府债务规模变量,刻画政府预算约束及前瞻性财政政策规则,深入分析政府债务规模的变动会如何改变宏观经济动态及货币政策效果。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政府债务规模及不同的财政政策债务反应系数的情况下,面对货币政策冲击,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响应路径及其波动程度存在显著差别。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府债务规模以及财政政策反应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影响。

兰晓梅、杨胜刚、杨申燕: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逆周期调节,但其影响机制不同。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其一,仅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及其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下降。其二、仅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大幅减少了影子银行的规模,提升了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对影子银行发展的限制作用过大。其三、偏紧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限制的叠加效果较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其向企业贷款价格的调控较为平缓,更有利于规范其发展。为此,应从宏观上营造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且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同时,把握好中国宏观审慎评估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扩张的节奏和力度,合理调节影子银行资金的适度规模。

张明、陈胤默:人民币汇率定价的逆周期因子:启用时间、驱动因素与实施效果

本文对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定价过程中逆周期因子的使用进行了测算,并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央行两次启用逆周期因子的驱动因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官方公布时间,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呈现出提前开始和滞后结束的情况,且调整幅度呈现逐渐收窄的趋势;第二,第二次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大于第一次;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是第一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离岸在岸汇价差和汇率政策不确定性是第二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加剧了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