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3年5月 总第119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更好地落实二十大精神,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方向、内容和任务做些梳理。

刘珺,唐建伟,周边,鄂永健,王运良: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基于作用机理和动态特征的实证分析

数字经济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其作用机理如何,对把握数字经济的宏观效应、研判中国通货膨胀长期走势及改进宏观调控政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借鉴现有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实际,总结梳理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产品及服务价格低增长、生产率提升、电商平台竞争等三个渠道抑制通货膨胀,并使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及其三个影响渠道在中国基本得到了证实,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本文还利用VEC模型分别模拟线下价格指数、线上价格指数和两者加权平均的综合价格指数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线上销售的扩大增强了整体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本文结论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走势、改进价格指数的统计核算、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等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孟为,姜国华:汇率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信贷融资:基于外币贷款视角

汇率政策调整、微观主体对汇率政策执行的不准确预期形成汇率政策不确定性,本文站在外币贷款视角,探索其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本币债务,汇率政策不确定性促使企业外币贷款增加,在控制外币信贷环境利好和同期汇率波动后,这一影响依然存在。汇率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外币贷款之间关系在财务与汇兑风险越高、汇率感知越强的样本中表现越明显,人民币贬值预期和本外币贷款利差分别负向、正向调节两者关系,证实中国企业借入外币贷款的风险对冲与成本节约[1]动机。进一步,汇率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有息负债和整体财务杠杆,企业持有外币贷款有利于价值增值。本文为开放型经济建设下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与汇率风险应对提供启示。

曹伟,金朝辉,邓贵川,万谍:人民币汇率变动、资源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首先建立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分析汇率变动通过资源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机制,发现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小受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消费转移等四个因素的影响。之后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各省(直辖市)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本文构建了省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该促进作用随各省第二产业(贸易品)消费占比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减少或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增加而增强。(2)“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本文由此认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制定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鼓励服务消费以及改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等政策举措。

战明华,李帅,吴周恒:金融发展二重效应与货币政策传导

基于推动动力特殊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功能异化,本文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规模化和市场化二重效应的新观点。我们据此结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拓展了传统金融发展指标,并对金融发展指标从功能上进行了二重性区分。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尝试打开金融发展二重性对货币政策差异化影响的机理“黑箱”,提出了三个非竞争性命题并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总体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但这主要是通过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实现的;第二,从传导机理来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强化利率渠道而弱化信贷渠道,规模效应2反之;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企业抵押能力存在系统异质性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和规模效应2还会分别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产生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效应;第四,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作用内生于金融发展的阶段、结构和功能,而且这一相对作用还会被实体经济的系统异质性所放大。本文对于如何在避免政策冲击带来新的资源配置非均衡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新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张肖飞,张希羚,徐龙炳:宏观审慎工具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无论是宽松型还是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都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得以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这说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一方面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极具现实意义,并提供精准政策建议。

李珂欣,陈中飞:经济不确定性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来自双边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证据

各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普遍提高给全球金融资产配置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利用2009—2017年47个经济体对132个经济体的双边证券投资资本流动数据,考察母国(资本流出国)和东道国(资本流入国)经济不确定性对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母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会增加母国股权与债权资本流出,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则会减少东道国股权资本流入。第二,当东道国面临极端经济不确定性情况时,母国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资本流出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当母国面临极端经济不确定性情况时,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不再显著降低股权资本流入,但会显著降低债权资本流入。以上结论主要对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资产配置成立,而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资产配置存在“本土偏好”。此外,东道国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越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高、汇率制度越灵活,越能缓解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对证券投资资本流入的负向影响。上述发现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的全球资产配置提供了重要启示。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