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4年6月 总第131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王忠民:科技金融驱动的数字资产入表

在当前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金融逻辑正发生深刻变革。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通过开源和免费托管方式,为金融系统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数字资产的迅速渗透。数字资产作为新产业和财富的焦点,不仅具备估值和确权的潜力,还能实现交易和延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郭娜,张骏:金融科技应用与银行主动风险承担行为 ——基于银行信贷供给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构建金融科技约束下的银行存贷款收益模型,创新性地将银行风险承担区分为主动风险承担和被动风险承担,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地,基于 2009-2022 114 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对主动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以及银行信贷供给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应用将刺激银行主动承担更多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均会强化金融科技与银行主动风险承担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加剧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承担效应”,且该影响作用在中小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拓展目前学术界对于银行金融科技经济后果的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以及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贾鹏飞:央行数字货币还是现金 ——基于隐私需求视角的分析

我国数字人民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强调与传统现金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深入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选择问题。央行数字货币“基于账户”的特点反映了其不具备完全的匿名性,在经济个体需要隐私的环境中,持有央行数字货币将产生隐私成本。然而,央行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特点使其可以获得大于零的利息。因此,经济个体将在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间权衡。基于经济个体的不同选择,本文刻画了央行数字和现金共存的经济环境。本文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偏好冲击以及隐私成本冲击对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动态影响。在模型中,外部冲击将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两个维度来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和现金的需求。本文发现,央行数字货币利率的增加将导致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增加,现金总需求减小。偏好变量的增加将使得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增加,但其对现金总需求的影响难以确定。隐私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央行数字货币总需求减小,现金总需求增加。本文的研究为中央银行有效处理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关系提供了政策建议。

卢垚,李帅,战明华:数字金融、双环节协动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传导

本文通过构建 CGE 模型,提出了数字金融影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两大环节、三个机理”的新观点。其中,“两大环节”指的是传导要经历“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企业投资”两个环节,“三个机理”指的是传导动力源自数字金融改变了利率预期期限结构关系、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企业的信贷配给状况等三个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金融通过“两大环节”强化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效果;二是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利率预期期限结构的成立,也显著减小了金融市场摩擦程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对利率渠道确实具有独立的效应,这意味着数字金融对降低金融市场摩擦具有独特功能,但这一效应对数字金融的不同指标维度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本研究为如何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目标,为当前货币政策增量创新提供更大空间,提供了金融新技术和市场化制度改革须协调推进等政策建议。

宋易珈,陈星达,蒋为:信息网络嵌入式海外扩张:中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银行的信息基础观理论框架,解析了跨国银行形成全球经营网络的动因、路径与效应,利用 19782022 年中资银行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数据库,检验了中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的路径依赖、社群集聚、金融中心集聚以及同伴跟随效应。本文研究发现:首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依赖于自身全球经营网络建立的信息优势,趋向于选取已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或与已设立分支机构地区地理临近、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扩张;其次,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呈现显著的社群内集中效应,社群内频繁复杂的信息交流使中资银行依赖于其经营网络的社群分布来进行海外扩张,形成向社群内集中的趋势;再次,金融中心凭借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核心性的信息地位和向周边地区的信息溢出作用吸引中资银行向该地区扩张,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呈现显著的向金融中心点集聚和圈层集聚效应;最后,同伴银行经营网络的信息溢出效应显著影响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决策,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还呈现同伴跟随的特征。本研究为中资银行国际化提供了来自信息流的全新分析视角,有助于理解中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的构建动机和扩张路径,能够为中资银行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和相关部门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提供参考。

王欣康,谭小芬:中国通货膨胀尾部风险的识别、驱动因素与时变特征

通货膨胀水平波动加剧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与“在险通货膨胀”的研究范式,识别出中国的通货膨胀尾部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驱动因素与时变特征,并且前瞻性刻画中国的未来通胀路径。结果发现:(1)通胀预期、国内金融状况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中国通货膨胀尾部风险的主要来源;(2)不同因素对通胀尾部风险的驱动作用存在非对称效应,中国的通货膨胀左尾风险主要受通胀预期下降以及国内金融状况收紧的驱动,而通货膨胀右尾风险则主要受通胀预期上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驱动;(3)事后验证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通胀路径对实际通胀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维护国内物价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葛阳琴,何晓风,谢建国:中国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特征与联动分析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 2002~2017 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 GVC 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 NVC 和复杂 GVC 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 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 NVC GVC 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 NVC GVC 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