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云贤:英美欧金融监管体系比较与借鉴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比较错综复杂。其金融监管由分业管理走回混业管理之路。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定金融监管大原则:实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9年颁布《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允许通过建立下属控股公司参与全方位的银行、证券承销与自营业务以及保险业务。2010年,美国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从政府监管机构设置、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细分行业及其产品、消费者保护、危机处理等方面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王磊、朱太辉:高货币化率的非货币化解释
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接近2的时候,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
张明、郭子睿、何帆:“钱荒”为什么会发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月度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隔夜Shibor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变动会通过流动性规模渠道与货币乘数渠道显著影响隔夜Shibor;其次,隔夜Shibor的历史变化与CPI同比增速变动也会显著影响隔夜Shibor;再次,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与上证指数环比增速将会显著影响隔夜Shibor;第四,外汇占款增量变化对隔夜Shibor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央行对外汇占款变化进行了有效地冲销;最后,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的结构性模型,对隔夜Shibor变化的预测精度要显著高于仅基于隔夜Shibor历史数据的ARMA模型……
李宏瑾、苏乃芳:货币理论与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中国货币政策亟须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调控模式转型。本文详细分析了自然利率在货币理论和政策中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说明了新魏克赛尔框架下自然利率的具体含义,并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的自然利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自然利率均值约为2.5%左右,与中国资本回报率的典型性事实相符;自然利率是与货币政策框架无关并源于实体经济的变量,可作为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中国自然利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速,随着劳动力人口的逐步下降,未来中国自然利率将在较高水平呈现温和下降态势,这对今后顺利推进货币调控模式转型、成功开展利率决策和新常态下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敬思、曹国华:资本约束、银行风险承担与经济资本水平——基于中国53家商业银行的经验研究
本文建立了一个资本约束加强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理论模型,使用2009年至2013年我国53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研究资本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门限效应,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资本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本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1.73%。当资本充足率低于该值时,加强资本约束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反之则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此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度存在明显差异。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门限值依次递增,分别为11.24%、11.73%和13.14%……
赵金龙、王斌:我国“一带一路”FTA战略的路径选择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一带一路”FTA战略的路径选择。首先通过构建二元响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实施FTA战略的系统性原因,并根据模型结果预测出适宜与我国建立FTA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然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系统,模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FTA对我国福利、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外贸进出口等的效应,以我国福利获益为基准,筛选出我国“一带一路”FTA战略优先关注的合作伙伴。最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安全和风险状况进行了量化评估,并选择出政治稳定、风险较低的潜在FTA合作伙伴。根据三个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选择,本文确定了“一带一路”沿线我国首批最优的FTA合作伙伴……
刘达禹、赵婷婷、刘金全:我国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实时对比及其政策残余信息估计
“十三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而这一转型的关键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 (M2) 向政策利率的转变。有鉴于此,本文构建TVP-S-FA-VAR模型对二者的有效性进行了实时对比,同时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因子拓展,结果发现:价格型中介对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控效果更为直接,并且作用力度小,持续时间短,因此更多地体现出预调与微调的功能;而数量型中介 (M2) 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影响较强,但收敛速度较慢,同时在长期还具有“挤出效应”,因此货币当局对总量调控的使用已较为审慎。最后,货币政策规则残余信息的估计结果表明:当使用价格型中介进行信息提取时,经典的泰勒规则将存在40%左右的信息漏出,相反,因子增广不能显著增加数量型中介的信息解释力度,这再次说明数量型中介与实际经济行为间的关联性正在逐步弱化,其已不宜再作为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中介目标……
童馨乐、姬胜男、张为付、杨向阳:所有制结构、引资战略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基于HM指数与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在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估算和分析1997-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基础上,建立Tobit模型考察所有制结构与引资战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保持较快增长,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08%和6.55%;在控制住商业银行规模的影响后,所有制结构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引资战略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但对技术效率增长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为持续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应避免采取简单私有化的改革路径,积极促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与深度融合,并加大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孙国峰、段志明:中期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的分析
当金融市场不完美时,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会遇到阻碍,因此发达经济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使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调控中长期利率。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利率市场化还在进行之中,为此中央银行创新了作为央行利率的中期政策利率进行间接调控。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相互分割的两部门决策机制,建立了三阶段博弈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央银行以中期政策利率先后影响信贷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传导机制,将市场化因素引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从而建立了不完美金融市场条件下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模型结论表明央行中期政策利率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和利率具有显著作用,其效果明显优于央行短期政策利率……
蒲岳、吴钢、姚星、彭利: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出口增长边际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出口增长构成怎样的影响?为弄清该问题,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1996-2013年中国出口贸易HS6分位数据构建动态的“产品-市场”二模网络,重新解析并测算了中国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市场边际以及产品边际。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设立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以及外管局批准的RQFII额度三个相关指标衡量人民币国际化,并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出口增长多元边际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其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促进集约边际及市场边际来实现,但其对产品边际的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是提升已有贸易关系额度和推动出口市场扩张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