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李若谷:对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脸书发布的白皮书中,Libra 被解释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便捷安全并有真实资产支持的、价值稳定的支付手段。它是低门槛的、使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金融服务平台,也是让每一个人掌握自己财产的新方式。我们要讨论Libra的问题,首先是对其的认定问题,其次是法律问题,此外还有该创新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
王信、骆雄武:数字时代货币竞争的研判及应对
Libra等数字稳定币虽有一定潜力在支付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难以动摇主权货币的地位。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不会允许Libra类稳定币对主权货币形成挑战。从货币史看,货币发行从分散到集中、从民间到官方是一个大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倚重增加,更不会容许民间稳定币对主权货币形成冲击,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未来的数字时代,国际货币竞争仍是主权货币的竞争,但会增加数字货币的新维度。一是借助锚定本币的稳定币来推动主权货币的使用,加强本币的竞争优势。二是各国发行基于互联网和加密数字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法定货币增加了数字形态。此时,大科技公司(BigTech)凭借庞大的基础设施、技术积累、客户规模、场景应用等优势,将有潜力发挥重要作用。在数字时代,美国可能在数字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占优,进一步强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此,中国应积极支持我BigTech公司参与国际支付领域的竞争,并按照“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进行公平有效的金融监管;审慎应对我民间企业创设Libra类稳定币的呼声,做好深入研究和准备;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试验,尽早完善基础设施,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加强数字货币领域国际政策协调,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和规则制定。……
张晓晶、刘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稳增长与稳杠杆的艰难平衡
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也积累了不少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从而形成了风险的不断集聚。这一风险的直接衡量指标就是持续高企的宏观杠杆率(债务/GDP)。中央提出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实质上就是要做到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实际经济增长率由14.2%(分别在1992年、2007年实现),下降到2019年的6.1%,降了8.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57%,稳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根据我们 的估算,宏观杠杆率由1990年代中期的不到100%,上升到2019年底的245.4%,上升了近150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接近150%,稳(去)杠杆的压力也在加大。这就是为什么说,实现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平衡无异于在锋刃上行走。2020年初,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无疑是一只“黑天鹅”,给原本不确定的经济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鉴于疫情还在发展之中,全面评估其影响还为时尚早。但至少可以肯定,它给处在稳增长与稳杠杆艰难平衡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鲁元平、王军鹏: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福利?
——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水平,产生了信息福利效应,互联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等同于将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5965元。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分享功能是其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人们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工作学习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本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等“弱势人群”中互联网所产生的信息福利效应更强,新技术的采用缩小了不同人群间既有的数字鸿沟,减少了同“优势群体”在主观福利上的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宽带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理解互联网、移动新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剖析新时代下中国居民的幸福感演变过程与“幸福—收入之谜”的解决之道。……
李晓、张宇璇、陈小辛: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贸易潜力研究:以最终消费品进口为例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参与国进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而后构建贸易非效率模型,从双边制度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贸易潜力实现的因素,并基于此探讨了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参与国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与前景。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对中国进口最终消费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是抑制中国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文化差异对中国从其进口最终消费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治制度差异对中国从其进口最终消费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整体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参与国进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效率很低,但近些年有上升趋势。现阶段,中国从“一带一路”参与国进口最终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较快,且面临的贸易阻力逐年下降,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具有为“一带一路”参与国提供广阔最终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邓贵川、谢丹阳:支付时滞、汇率传递与宏观经济波动
本文在基准当地货币定价(LCP)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支付时滞建立小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研究支付时滞对汇率传递及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支付时滞后,汇率不仅通过基准LCP模型下实际边际成本和汇率失调影响产品价格,还会通过汇率预期和利率影响产品价格,这使得支付时滞会加剧国内通胀和经济波动,降低货币政策效果,增加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同时,引入支付时滞的LCP模型减小了汇率传递程度,提高了LCP模型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解释能力。……
王晋斌、刘璐、邹静娴:汇率制度灵活性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再研究
Aghion 等(2009)的研究表明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会对一国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而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这一负面影响。本文在两方面对此研究进行了拓展:一是在原有单一要素(劳动力)模型基础上引入了资本和要素密集度概念;二是拓宽了金融发展的内涵,金融发展不再局限于企业融资约束的放松,也包含宏观层面资本密集度的提升。进行拓展后本文发现:一方面,如果从放松企业融资约束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对劳动生产率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由资本深化导致的宏观层面资本密集度提升又将放大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具有多个维度,不同定义下的金融发展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