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云贤:关于创设“国家金融学”的几点思考
在中国乃至世界,还没有国家金融学这门学科。然而,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实践中,在各国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中,以及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进程中,都在客观上涉及到国家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事宜。本文认为,创设国家金融学意义重大,它至少可以在五个层面促使我们去深化国家金融发展中的相关课题:第一,国家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现代金融体系结构;第三,现代金融体系内容;第四,政府与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第五,国家金融行为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国家金融学以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为研究对象,以一国金融发展中最核心而又最紧迫的问题作导向,研究政策,采取措施,维护国家金融秩序,提升国家金融竞争力。
贾俊雪、晁云霞、李紫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情势转换与聚类视角的分析
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增长稳定性。本文利用我国245个地级市1978—2014年间面板数据和马尔科夫情势转换聚类面板模型,从情势转换与聚类视角考察了地级市经济增长动态特征,识别出不同的动态增长模式及其可持续性,进而剖析了财政分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级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三种动态增长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平均增速、增长状态及其持续期、增长波动性进而增长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支出分权显著增加了地级市归属为低增长、高波动模式的概率,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则产生了较积极的作用。收入分权则总体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受地方纵向财政失衡加剧的不利影响这一积极作用有所减弱。增加地方财政自给度(即增加地方收支分权匹配度、减小地方纵向财政失衡)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对于优化完善财税体制以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良好启示。
丁剑平、吴洋、吴小伟:什么造就了避险货币?——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分析
今年伊始,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如果人民币依旧能够持续升值并保持稳健(即成为避险货币),一方面将有效地减少资本 外流从而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本文通过一个类因子模型发现,影响一国货币汇率收益与避险价值的既包括本国因素,还包括本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其他各国因素(本文称其为外国因素)和全球风险因素。随后,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表明:(1)本国与外国因素均会对货币避险价值造成影响,其中利率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价格水平因素的影响程度则相去甚远;(2)多数基本面因素不会直接地影响货币避险价值,但会通过影响经济基本面的各类因素对其造成显著的间接影响;(3)本国利率水平、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与资本市场开放情况对于货币避险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大多数外国因素对货币避险价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王弟海、李夏伟、龚六堂: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研究进展及评述
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一直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总结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迁的经验事实及典型特征,详细回顾了有关经济增长及结构变迁的各种理论模型,并分析和评述了各种理论之间的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缘于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原因,一国经济会存在长期稳定的增长趋势;尽管经济增长在总体增长率上能保持稳定,但由于各部门的不平衡增长,经济结构变迁将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部门技术差异产生的价格效应从供给侧,以及通过非位似偏好产生的恩格尔效应从需求侧,共同驱动经济结构变迁;投入产出结构的差异和变化、开放经济下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国际贸易,以及劳动力市场摩擦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
黄飞鸣、童婵:银行业联合授信制度制约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了吗?——基于沪深A股公司的分析
银保监会出台联合授信管理制度旨在抑制企业过度融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检验该制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本文采用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回归实证考察联合授信机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发现联合授信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包含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呈现显著抑制效应,其中联合授信对投资过度的抑制效应最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国有、大规模、低负债、高盈利等异质属性的企业,联合授信对非国有、小规模、高负债、低盈利等属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尤其是投资过度)抑制效应更为显著。
王有鑫、王祎帆、杨翰方:外部冲击类型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兼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加大和跨境风险传染蔓延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疫情、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外部产出波动和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四种外部冲击,对不同周期阶段中国经济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当中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受外部冲击事件影响最大,冲击可以解释经济波动的39.78%,繁荣期次之,影响为29.36%,平稳期影响仅为4.89%。和“非典”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在“开端期”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最大,此后负面效应递减,经济在“战疫期”和“控制恢复期”逐渐复苏。在疫情冲击背景下,国内外股市下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外部产出上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放大中国经济遭受的负面冲击,而中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经济复苏。此外,进一步实证发现,当中国经济处于平稳期和衰退期时,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平抑外部波动的作用较为明显,其中限制贷款价值比的方式效果最好,其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防范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